中永和往來台北市腳踏車制霸—華中橋
分享
前言
看到標題讀者可能會問:「咦?不再是內湖往來市中心的制霸了嗎?」
是這樣的吼,因為前幾篇文章已經把我本來往來內湖跟市中心的橋都寫得差不多了,最近也因為密室要開的緣故所以比較沒有開發新的橋。
不過當然也是因為其實內湖往來市中心的橋的數量也是有限啦,就算經常要騎腳踏車回家,也都是以這三座橋為主,如果對於內湖怎麼往來市中心的橋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複習以下的幾篇文章。
那為什麼現在又會提到中永和往來台北市的通勤路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年剛好在中永和的補習班接了自然科的家教,每個禮拜至少會有兩天需要往來中永和。
為了想要在上班之餘還有機會可以運動一下,於是就還是想盡辦法去開發了中永和回到台北市的橋樑。
另外,這邊也可以業配一下,如果有家教需求的話,可以透過下面的補習班找到我喔!目前我主要負責的科目是國中自然跟高中物理。
也是因為去中永和那邊家教的關係,意外地得到了一個機會可以開發新地區通勤用的橋。
華中橋是一座可以連接中和還有萬華的一座橋,對於不論是中和端還是萬華端,都有很友善的腳踏車牽引道和腳踏車專用道可以騎。
甚至在橋上也有獨立的腳踏車行人專用道,和其他橋比起來腳踏車行人專用道都相對來說寬敞很多,而且和車道也有鐵欄杆阻隔,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整個上下橋的過程中,不需要扛車,也不需要跟汽機車爭道,是一座相對來說滿安全的橋,後來被我列為只要是有打算要從中永和騎腳踏車回來的首選。
那我們就廢話不多說,趕快來看一下應該要怎麼上下這一座橋吧!
華中橋
想要知道怎麼安全上這一座橋,至少就必須要先知道要怎麼進可以上華中橋的河濱公園。
因為我的新補習班是在捷運景安站,所以以路線順路來說,我都會沿著景平路一直往下騎以後,經過橋和路271巷、永和路89巷(這兩條都是相對來說很小的巷子),遇到環河西路三段以後左轉,一直往下騎就可以看到可以進河濱公園的腳踏車牽引道。
好的好的,我明白光是這樣敘述肯定是很有障礙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先看一張地圖理解一下大致上的路線,然後我們就用照片來一一說明吧。

如果想要試著走走看華中橋的話,可以從景安站還是從中和站出來,都是可以直接到景平路上的,而景平路雖然不是直直一條有一點點曲折,但大抵上沒有什麼太多分岔,騎的時候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會選擇走景平路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緊接著華中橋,比較好切進去河堤,當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景平路其實很腳踏車友善。
不過這個友善的程度會隨著越接近華中橋,越來越不友善,可能會需要騎在車道上,這是必須要先說明的一件事情。
騎到景平路的尾端以後,其實可以直接發現華中橋就會大辣辣地躺在眼前。

從上圖可以發現,圖中的左邊其實就已經是華中橋本橋了。
當然你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直接上橋,但因為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安全上華中橋的方法」,所以自然就不是在這個路口直接上橋,需要稍微繞一點點路。
我們會先走前面圖中右邊的那條小路,雖然有點狹小但是他還是屬於景平路,其實就是華中橋和路地地面連接旁邊的小道路。
不過在騎這個地方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因為路真的很小的關係,也沒有腳踏車專用道,基本上就是只允許一台車通過的那種寬度,因此每當有車經過旁邊的時候,都會顯得有一點危險,請務必要小心。
沿著這個小路一路往下騎,雖然一直都是直行,但是路名會從原本的景平路變成橋和路271巷,再往下騎一點點就會變成永和路89巷,而且巷子會越來越窄,越來越不能被稱之為是一條路。
但這個時候不要懷疑,繼續往下騎就對了,直到看到橫躺在你面前的環河西路,這個時候就可以左轉了。


基本上來說,因為橋和路271巷跟永和路89巷都是緊臨華中橋,因此遇到環河西路三段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在橋底下,所以左轉的時候會有一個通過橋底下的路段。
左轉環河西路三段以後一直往下騎,中途會路過一個很像是社區的地方,其實這附近人滿少的,所以可以騎得很自在,也算是腳踏車友善。

接著再一直往下騎以後,可以看到一個很像是天橋的東西,這個時候就應該知道要上橋了,因為我們的腳踏車牽引道就是要上這一座天橋。

但其實說他是天橋也有一點微妙,他整體的架構是由腳踏車牽引道的斜坡引道上去,當然他也有可以提供給行人走的樓梯就是,總之是一個可以進到河濱公園的設施。
腳踏車可以上斜坡的位置有二,主要是看你是從左邊還是右邊上牽引道,不過依照我們這一次走的路,則是需要通過一個圍欄進到圍欄內以後,就可以看到明顯斜坡的位置如下圖,然後順著往上騎就可以了。


上了斜坡以後就會進到天橋,這邊就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我會說稱他為天橋是一點有點微妙的事情,因為與其說它是天橋,還不如說他比較像是一個隧道或是通道的感覺。

出了天橋以後,一樣是一個腳踏車牽引道的斜坡,下了這個斜坡以後基本上就是進到河濱公園裡面了。


此時千萬不要覺得已經可以鬆一口氣了,開始在河濱內快樂的平地行程,別忘了我們剛剛在進河濱公園以前,離我們想要上的華中橋有多近。
言下之意,我們其實在河濱公園裡面並不會停留太久,大概往前騎一點點我們就要進到華中橋的牽引道了。
這個河濱公園對於我們整個路程來說,其實就只是一個過客而已呢(笑),不過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在這個河濱公園晃一晃,我改天再抽空來研究一下有沒有其他條橋可以上下。

掰惹威,因為這個河濱公園似乎是恐龍主體,所以從前面的那個天橋通道開始,到河濱公園裡面的一些裝飾,幾乎隨處可見各種恐龍的裝飾品。


華中橋作為一條中和通勤的重要橋樑,我自己體感上覺得,牽引道的設計是很寬敞而且腳踏車牽起來是非常舒服的。
有一些腳踏車的牽引道可能礙於空間以及不能夠有太大幅度的仰角,所以利用多次的轉折來達到可以讓腳踏車通行的作法,可能就會讓腳踏車牽引道不是很寬敞舒適(like 彩虹河濱公園的牽引道)。

上橋以後會發現,不同於中山橋或是麥帥一橋那樣就算有獨立的腳踏車人行道,卻緊鄰車道比較危險的情形。華中橋跟大直橋較為類似,除了有獨立的腳踏車人行道以外,和車道之間也有圍欄阻隔,相較之下顯得安全許多。

腳踏車人行道的寬度,基本上就是幾個好朋友大家一起騎車還可以並排聊天,都不成問題這麼寬。

我自己沒有在晚上的時候騎過腳踏車上華中橋,頂多只有在傍晚的時候有路過這裡。我自己覺得白天從橋上看出去的景色風景真的很不錯,很心曠神怡的感覺。
不知道晚上的時候看出去的夜景如何,應該要改天騎來看看的才是。
不過橋上的景色就顯得滿單一的,而且因為橋很大條的關係路途也算長,如果精神不太好的話容易會騎到恍神,這個是要特別注意的事情。
要下橋的時候,基本上牽引道會和上橋的時候差不多,就順順的騎下去就對了。不過下橋的牽引道就是我前面有說過的,可能因為空間的限制,所以是屬於多轉折的那種牽引道,而不是一條直線的那種。


下橋以後,這個是我覺得比較困擾的地方,因為比起平面的道路下橋的地方是在比較高的區域,和一般的馬路有一個不小的高度差,是在斜坡的上面。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來,我們所在的位置其實和一般的馬路有點距離,所以其實還是要想辦法回到馬路高度的地方。
我大概都會再往前騎一點點,找到一些看起來很陡的斜坡就可以往下騎到馬路上和對側的腳踏車專用道。但如果不是很想一直待在這個斜坡頂的朋友,也可以隨機找一個樓梯用牽車的把腳踏車牽下去過馬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華中橋下來以後的位置就是圖中的華中河濱公園,剛好是在萬華區的位置。
如果往右走的話就可以去到公館、水源往新店那一帶(圖中的黑線的路徑),但是如果往左走的話就會繞過整個萬華區,然後往西門、台北車站、也就是中正區、中山區、大同區那一帶移動(圖中的藍線的路徑)。
我自己平常因為要回內湖的關係,所以都會走上面圖中藍色的路徑,一路騎到圓山附近以後離開河濱公園進到市區走一段,經過花博區以後再上中山橋,又進河濱公園繼續騎。
讀者可能會問說,為什麼不一直待在河濱公園裡面需要特別切出去市區?
是這樣的,因為我如果這樣騎的話回內湖就是要上中山橋,如果我一直待在河濱公園的話,我就會需要多騎很大一段,直到社子島再繞回來。
除非是有刻意想要騎車啦,否則如果只是交通通勤的話,真的是沒有必要XDDDD。




下橋以後在河濱公園內的腳踏車道其實都是非常順的,而且基本上來說都只有一條路景色都滿單一的,不太可能會迷路,所以這邊就不使用照片一一說明路徑了,只留一下大概可能會看到些什麼東西。




可以切到市區的這個出口是一個單純的小門而已,出去就是正對馬路,大概是在圓山花博那附近。
那個小門的上面會有超級多「彷彿不這麼做你就看不到」的一堆燈飾,路過的朋友一定不會錯過的不擔心。
然而因為後續就比較沒有騎過了,所以不是很肯定下一個出口會在哪個位子,改天我有去騎車的話再幫讀者研究一下。
結語
也是很難得剛好有這個機會,才會特別去研究怎麼從中和過橋騎到市區,也是經過了這一次以後,終於把腳踏車的地圖擴展到了中永和這一帶。
掰惹威,如果是從景安出發騎回內湖的話,在中途沒有停下來吃東西而是一直騎一直騎的條件下,整個過程大概要快2個小時左右,真的是屁股都要壞掉啦。
而且整個路徑從地圖上看起來,幾乎要騎一個台北盆地的直徑了,每次騎一趟晚上回來都睡得特別好。
好啦,希望我後續還有空可以繼續騎腳踏車然後開地圖,那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