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法律的故事(中)-法科所的那些時光、論文的規劃與安排

發布日期:2022/02/27

截然不同的文化與風氣

帶著以往對於理科研究所的了解,最終就是為了要寫好論文而畢業,而且老師都是非常熱門的,一開始一定要先搶好名額。所以在放榜確定自己有備取上研究所之後,我二話不說先寄了一封信給未來的指導老師,政大的林佳和老師,表明希望可以找老師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以及說明預計想要寫的論文主題跟架構。

在與老師吃飯談簽指導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向老師小小的請教了一下覺得在面試被刁難,但是後來卻不明不白考上這件事情。只聽見老師說:「這是一種考驗,這代表面試官欣賞妳而且對妳有興趣。如果他對妳根本沒有興趣的話,他基本上也不太會想要問妳問題,會問尖銳的問題刁難妳,只是想要看妳的反應。」而對於簽指導一事,老師則表示:「如果妳到碩一下心意還是沒有改變的話,那就再來找我簽指導。」

咦?為什麼是碩一下?那碩一上學期呢?如果沒有指導老師的話每周固定的Meeting要找誰討論,論文的進度又要怎麼報告?沒有需要先做的paper review嗎?

雖然心中有很多的疑問,但還是直接回答:「好!」

暑假不免俗的還是會有迎新,但因為人生地不熟加上之前的領域完全不一樣,所以完全不知道可以怎麼跟人交流,就算要交流嘛...也不曉得應該要說些什麼。只好在迎新的時候把補習班的工作帶過去處理跟備課,想想,我只是來這邊拿完知識寫完論文就離開,未來也肯定不會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交朋友的部分應該就不必了吧?

自我介紹的時候,也能明顯發現很多人都是第二個研究所,也是來自各種不同領域,跟原本念的研究所,多數都是應屆畢業生的情況完全不同。再者就是修課的學分數,實在是高的嚇死人=口=,整整是之前研究所的2倍以上,不過就且看且走吧,反正法科所能夠修學分修4年,總不會有不夠的時候吧?

事實證明,我果然還是太天真了XD

啊,另外一個衝擊的點是,沒有碩研室。以往在環衛所的時候,暑假期間就會抽研究所的座位,有屬於自己的小空間,不管是研究所上課期間、寫論文期間都能有一個地方可以讓自己待著用功。但是在法科所,看起來固定座位是需要申請的,而且有年級限制不是想申請就能申請,結果後來就變成,我只有上課時間才會去政大,課間就要四處找空的教室吃飯休息,如果要唸書或是找論文資料的話,就必須去跟搶綜院的圖書館位置Orz。而法律要看的書又超級多,經常需要把書背來背去的,真的有點累,後來也就養成習慣什麼資料找到以後就整理成word電子檔收藏盡量不要印出來也不要帶在身上。

而因為處於沒有確定指導老師的狀態,加上什麼法律知識都沒有學,論文就這麼被耽擱下來了。在法科所也還沒有開學的情況下,就這麼開開心心的放完了整個暑假,預備等著開學。而研究所的課嘛…也沒有什麼好選的吧?自然就是把所上開出來的課都點一點就差不多了吧?反正那些什麼法什麼法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在上些什麼,就姑且都先選一選吧!

學習、考試顯得格格不入的自己

上課

碩一上學期的課程其實沒什麼選擇就是民法、刑法跟行政法,因為什麼底子都還沒有,當然是沒有辦法選一些什麼勞動法啊之類的,感覺去了也是鴨子聽雷。

記得第一堂上課的時候,我就是秉持著一個「第一堂課點個名就好」或是「就算要上課也不會上太多東西」的想法,只帶了幾張活頁紙跟文具就這麼去了。但是當我瞄了一下前後左右的人時,我發現大家的桌上都有一本小六法,還有對應特定科目的教科書,也有很多人的桌上都有錄音筆。

「還沒有上課就買教科書喔?是要寫習題跟作業嗎?」依照以往自己修課的慣例,所有的課程雖然會有指定用的教科書,但是因為老師課堂上都會有投影片,所以期中期末考只要唸投影片就好,根本不用看教科書。唯一會需要買教科書的時機,大概就是每一堂課有Assignment要交,而且作業是出課本上的特定習題時才會買。但我自己後來是,如果這一科是比較基礎科學的科目,像是普物、普化、普生之類的,不管有沒有要交作業我都會買教科書來搭配著看,不過多數都不會看完就是了XD。

結果沒有想到,不管是哪一門科目,第一堂課就是上好上滿,可能還會耽誤到下課時間沒有在開玩笑的那種。像是民法,使用小六法的機會超乎我的想像,幾乎每5分鐘就會翻到一次,而因為我根本沒有帶小六法所以只好用手機查,也非常驚訝於老師都能夠明確的背出條號和內容。班上的人翻小六法翻得非常順手,每個人都的小六法上面都有筆記跟貼滿了標籤,相較之下一直查手機的我活脫脫像是個麻瓜。

不過刑法就不一樣了,刑總嘛還不都是在殺人,在刑總期間殺的某甲那都快要堆的跟小山一樣高了,當然翻小六法的機率倒是少之又少。

我後來還是有因應上課的需要去買了本小六法,不過就像這張圖一樣,我的法典從頭到尾都是乾乾淨淨XD。一開始養成習慣從網路和立法院的資料庫上查法條,後來也就都保持這樣的做法了。

而在聽課的時候,不管哪一科的老師語速都非常快速,即便我自己手寫的速度已經算是超級快了,也是明顯的跟不太上。以往的上課模式都是聽完一段內容之後,老師會等學生稍微想一下跟抄一下筆記,在法學院的上課方式明顯的就不會等人,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雖然當時刑法老師有使用投影片和自編的講義,也有提供下載回家還可以看一下。但後來我才發現絕大多數的老師是沒有使用投影片的而是純粹的板書=口=,一邊看板書一邊聽課我完全沒有辦法吸收,以這樣的情況大概烙賽了1個禮拜的課,但是上課的時候因為民法老師跟刑法老師講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如果完全不抄筆記的話其實內容完全可以跟得上,想法也可以,只是筆記就會一片空白,回去什麼都沒有,更別說是複習啦。

你可能會問,法律的科目上課時間要抄什麼筆記?

其實要抄的不是那些定義的內容,這些課本上都會有。要抄的是那些思考問題的脈絡,還有老師們對於特定問題的見解與想法。這些都是教科書上面未必有,很常是在老師們的文章裡面,卻可能會因為文章篇幅有限,往往省略許多沒有講得很詳細的事情。有的甚至是老師還在寫,都還沒有發表的文章那種搶先看,那可都是精華中的精華啊!

後來想想,這樣是不行的,於是跟朋友借了第一個禮拜的課堂錄音筆來補聽內容,把筆記都寫上以後。之後決定上每一堂課的時候,都只採用「聽」的方式來寫筆記,而不看板書的內容,另外就是再一次的強化自己寫字的速度,讓自己能夠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論點跟論述都直接抄下來,一邊思考一邊抄筆記。

寫字的速度提高加上採用純粹聽而不看版書的方式,就能在不仰賴錄音筆回家還要再聽一遍的情況下抄筆記。能夠應付絕大多數的課,雖然字跡本身還是有待加強,但至少排版或是顏色的標註也算是做的很到位了(自己講

雖然這樣可以明確的跟上老師們的速度,但是往往兩堂課下來以後手幾乎都是報廢的狀態,如果那一整天有好幾堂課的話,我的右手根本不敷使用Orz。後來只好都改成帶筆電來課堂上抄筆記,一邊還可以查法條,後來就輕鬆非常多了。只是偶然還是有遇到有老師是禁止學生帶筆電來上的,這種就只能回到以往瘋狂抄筆記的模式了。

刑法老師是我目前為止上課講話語速最快的老師,雖然手寫的筆記可以跟上老師的語速,但最舒服的還是用打字的,除了比較完整以外,也方便後續可以整理成電子檔,是非常推薦的整理法學上課筆記的方法。
期中期末考試準備

法律的考試也是讓我覺得非常困擾的事情,因為從以前到現在可以說從來沒有寫過申論題跟實例題,都是寫選擇題或是填充題和計算題,更不要說我一直沒有搞懂申論跟實例題的差異在哪裡,直到現在都還是常常會講錯,畢竟對我來說他們就是…要寫很多字的題型。

而唯一讓我驚覺到我可能碩一就要被當掉的情境,是在民法期中考前的一個禮拜,某位同學問老師的一個問題:「民法考試的時候是要用三段論法嗎?」

三段論法?什麼是三段論法?原來寫考卷還有固定的格式的嗎=口=?

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應該要從哪裡找到什麼是「三段論法」,因為我也沒有買民法的教科書,都是只有看上課老師講的內容而已,就算買了,那個時候也已經距離考試只剩下一個禮拜多了,大概也來不及看完。

「就隨便寫吧,反正被當掉了我就休學嘛,這又沒什麼的!」還好民法老師跟助教可憐我,讓我那一個學期的民法不至於太難看。不過我看了一下我的學期成績幾乎都是70出頭,現在想想應該是老師跟助教可憐我不忍心當我…畢竟政大的碩士班及格分數就是70分。後來我在寒假的時候終於認真開始捧起王澤鑑老師的民法總則,才終於明白什麼是三段論法。

刑法就比較不同了,刑法老師打從一開始就明確的跟我們說TB、R、S的架構,期中考是帶回家寫的比較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刑法老師非常的幽默好笑,上課又上得超好,也讓我當時最喜歡也最擅長的科目就是刑法沒有之一。雖然後來因為下學期換了一位老師,教法我完全沒有辦法吸收,刑法就直接又爆掉了,這就是後話了…

啊,也是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原來準備法律的考試除了要聽課以外,還必須要買其他的書來唸,甚至學習一個科目往往都要準備好幾本不同作者的書來看。而多數班上的同學都有補習法律的全科班,也都唸補習班的參考書,其餘的也都會看教科書,只看上課筆記的我,整個碩一的考試我根本等同於裸考各大期中期末考,而最慘的是我是在期末成績出來以後才曉得這件事情Orz

法學院的課程裡面更玄乎的是另外一個東西,叫做「助教課」。每一門課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會有開助教課的時間讓大家來選,當時第一次接觸的我以為這個就是「office hour」,有問題的人再去問就好了,所以根本都沒有參加。後來我才明白原來助教課就是教人家怎麼寫題目,以及大概猜測老師期中考跟期末考有可能會考些什麼,我完完全全的錯過了這麼好的資源還有學習機會=口=。

後來我懂惹,準備法律的考試,對於沒有補習的我就是要把整本教科書都唸完才可以參加各大期中考跟期末考。而且每一個法領域有他自己思考的架構與模式,這就是寫題目的方法。不過在後來準備國家考試時候的我才曉得,原來看教科書也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報告

報告也是最慘的一件事情,尤其法科所的行政法,在完全沒有行政法的底子時,就被要求要寫大型的報告。當時自己對於行政罰法聽都沒有聽過的時候,聽到老師上課講「觀音汙水工業區」,就覺得這應該是偏向環境法的問題吧?至少水汙染的部分也是略懂略懂,就選這個題目吧!沒想到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的啊=口=。只好先耐心的把行政法的行政罰法部分略懂略懂的看完,然後去圖書館查論文拼拼湊湊想辦法把報告先生出來交差,稀哩呼嚕的就度過了整個行政法。想當然,行政法自然也是爛得跟坨屎一樣。

寫了這麼多其實總結地來說,我整個碩一都不知道在幹什麼。甚至後來在碩一下學期的時候去選了商學院的品質管理課程,寫了許多的統計作業來稍微回復一點點的信心,讓自己能夠繼續在這個底層繼續苟延殘喘一陣子,不至於覺得自己爛得跟一坨屎然後秒速填完休學單立刻休學去XDDD。

追求的最終目的與他人不同

「你要考司律嗎?」我記得剛開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問我。

「嗯?什麼司律?」我有點不解地問。

「律師、司法官啊!」問我的同學語氣好像是,我問了一個很愚蠢的問題。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律師跟司法官這兩個詞。

唸法科所這個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就是責無旁貸的完成這個我曾經沒有做好的計畫。但或許也帶有更深的一層意思,我想讓很多人知道,其實公衛系畢業什麼事情都能夠做,是一個很好的科系。而我們系一直想要主張的跨領域,是真真正正的深入的跨領域,不是什麼都懂一點點學的不深的那一種。所以我想要帶著曾經在公共衛生領域學到的一身本事,來到法律的領域裡面,從零開始學習,直到取得法律領域的人們的認可以後,利用我的碩士論文做到真正的跨領域結合。

但在法科所裡面我看到的,多數的人其實不是這麼認為的。事實上法科所多數的人(至少是我接觸過的人),很可能都是為了取得考律師跟司法官的學分數門檻而就讀的,寫論文反倒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有聽函授課程,那個時候只覺得補習應該就是要去上實體課程吧,後來發現不盡然,也可以選擇聽線上課程。原來早在疫情爆發以前線上課程就如此盛行了XD,我真的是井底之蛙。

但是在當時我是一個連三段論法都還搞不清楚的碩一,跟人家談什麼律師、司法官?只好尷尬的回說:「不會啦,我不會考這個,我只是為了寫論文來唸研究所的。」

我果不其然收到了一個「你是怪人嗎?」的眼神。後來我為了避免又被人問到這個問題,而去研究了一下律師跟司法官的考試制度以及選考科目。

「你會考司律嗎?」

「會吧!」

「那你要考哪一組?」

「勞社吧!」哼哼,我的功課可是做的非常足的呢!

「喔,那我們不會是競爭對手。」蛤?

學習模式的反思

經過碩一一整年的蹂躪,發現自己以往的唸書方式在法學領域裡面是完全不適用的,一定要做調整,否則我可能會在還沒有真正把論文寫出來以前,我就因為打擊太大休學了,更不要提什麼跨領域啊,什麼把碩士論文完成之類的。

另外也發現,我在看實例題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的個案都不會只有涉及一個法領域,或是限制在特定的編章節。像是一個車禍案不可能只有問你時效的問題,一定會問侵權行為,甚至還會連結到民事訴訟法的觀念,亦有可能問到刑法的過失傷害罪、刑事訴訟法的附民程序。而市面上的解題書幾乎都是以國家考試的題目來講解,如果我沒有把這些內容都唸完就直接看解題書的話,那我回答起來一定都是東缺一塊西缺一塊的。尤其是在公法領域的時候,憲法跟行政法之間的交錯更是完全感受到了,如果我沒有扎扎實實的唸完一遍所有的內容,我的理解跟想法永遠不可能全面。所以我給自己以下幾個原則:

在沒有看完所有的教科書以前,不寫任何題目和討論個案

說是這樣說,當然看完所有的科目當然是不可能的,法律的領域這麼大。但至少所有的知識裡面一定會有一個「最低的基本知識」要求吧?既然是這樣,那到底要以什麼來做為參考指標去界定「基礎科目」?

於是我想,既然如果多數的法律人都會經歷過律師、司法官的考試這一條路,那律師跟司法官的考科就可以當作是「社會大眾對於法律人期待的最低知識要求」。所以我就將律師跟司法官的考科,作為我教科書閱讀的基本清單。並且開始去研究哪些法領域是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就一併也納入需要讀的清單,並且按照那個法領域主要會涉及到哪些基礎科目,自己排出可能的技能樹來學習跟閱讀。

經過一番調查跟研究以後,決定要以這一張圖來開法律相關的技能樹,當然最先就是以憲法為主要的核心先學,再向外學習不同的法領域。這一張圖到目前其實也才完成50%左右,而且還正在持續擴大中XD[本圖可以點擊放大]

而至於選課的部分,我就盡量配合技能樹還有閱讀到的進度,在碩班的4年內盡量最低畢業的學分數修完。如果真的沒有辦法的話按照技能樹的順序來開,那就勉強跟一下考試的進度,加減應付一下課堂上的要求。

而因為教科書真的太厚了,看完了後面可能也差不多忘了前面的內容,而且同樣的內容其實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講解,自己看教科書的時候也會再看一遍。如果沒有好的筆記把資訊全部都整理在一起的話,會零零落落的找不到資料。於是我就開始整理每一科的筆記電子檔,完整記錄我看書的時候自己理解的過程,方便我以後可以找到對應的資料來寫論文。

像是在看到民事訴訟法的時候,如果有提到民法裡面的內容時,就會再回去翻看之前的筆記一併作複習,長此以往,在看個案或是實例題的時候,就有明顯的發現各法領域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能夠比較順的在民法、刑法等或是實體法、程序法之間跳躍,這應該也是一種小小的進步吧!

如果都打在同一份的word檔裡面,就比較難依照特定的架構來找想要的資料,因此依照不同的章節區分成不同的word檔儲存,遇到問題的時候比較能明確抓大概是哪個範圍的問題,去對應的word檔裡面撈。這種儲存的方式也不會讓每一個檔案太大,到時候一損毀風險太高XD
整理資料的時候再依照不同的法領域做存放,結果不知不覺好幾年下來,就累積了這麼多的資料
結果這個寫筆記的模式,後來就不只用在法律的領域,所有的線上課程或是實體的證照課的筆記都全數電子化儲存,家裡空間也節省不少
一邊打底進步,一邊尋找論文的突破點

當時論文最關鍵的點就在於,如何去詮釋職業安全衛生法跟雇主責任範圍的關聯性。我不知道可以在哪裡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所以我就在一邊看教科書的時候一邊找靈感,並且竭盡我所能的什麼都看,希望能找到突破點。雖然這個作法真的看起來十分荒唐且無腦啦XD,但這是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每看完一個法領域就會有一個筆記電子檔,雖然會很失望於沒有在這個裡面找到論文的解答,但沒關係我相信下一本一定會有。

後來隨著看得書越看越多以後,原本沒有辦法理解的內容開始慢慢可以連貫、並且看懂他了。也終於順利的在個別勞動法的論文集裡面,找到論文最關鍵的解決方法和論述,勉強看到一點點畢業的曙光了Q口Q

逐步修正自己的寫作模式以及蒐集各家見解

一直以來都清楚自己的寫實例題或是申論題的方式,講好聽一點叫做隨興,講難聽一點就叫做沒有架構的亂寫,讓看得人非常非常地痛苦。雖然靠著多看書多閱讀勉強抓到了寫的架構,但還是需要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去修正跟調整。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找坊間的書,看有沒有針對律師文書撰寫方式來做介紹,於是找到了一本「關於律師文書: 新進律師寫作入門」,另一方面則是考慮找一家補習班報名解題班。想法是這樣,國家考試的改題老師如果是教授或是實務界的人,那準備國家考試的解題方式應該也是寫作模式方法的一種。雖然並非為了國家考試而去報名補習班,但總是會有收穫的!

雖然律師文書不一定可以應對所有實務工作上面需要的文書,但至少是一個參考跟入門法律文書寫作的方法,自己從這一本書中收穫很大

而看教科書最大的問題就是,教科書通常僅會有一種或是極少數的他人見解,而且教科書的內容往往偏舊,很多新的論點還是要仰賴學者的文章,才能培養自己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但是如果所有的東西都要自己去蒐集的話,可能會花太多時間非常不划算。於是就選擇將蒐集資料的功夫交由補習班來做。而因為這是在把所有基本科目的教科書都看過,加上各有每一科的專屬電子檔筆記後才去報名補習班。因此蒐集到的資料就能夠直接整理到筆記裡面,用最少的時間讓自己的知識從初始版本升級到比較新的版本XDDDD。

時間安排

學習與課餘的時間安排

我本身的工作比較特別,是高中物理補習班的老師。我自己比較混的關係,身上只有高一到高三的三個班級(正常比較認真的補習班老師,都會把好幾個段都塞滿XD,只塞三個那絕對是混到不行),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一邊工作一邊拿學位,所以盡量都把課程集中在假日上課。相較之下平日就比較有時間,可以拿來專心拿學位、唸書跟寫論文,這也是自從大三開始教書以來一直習慣的作息模式。休息時間的話…就每天有睡覺,這樣就算是有休息了,沒有休閒娛樂也沒有關係XDDD。

雖然深陷於法學領域的學習,但是還是有很多想要學的東西同時也在併行。原本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的東西我並不想要拋棄,所以持續有在取得室內空品專責人員的證照。而為了論文寫ISO 45001的時候能更有說服力,一方面也抽了個空去取得ISO 45001的主導稽核員的資格。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假日的時間都在上班,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將空水廢毒的證照拿齊,有點誤了本行。

不過意料之外的是,為了保有原本數據分析的手感,寫了快1500題的題目,去考了一張統計的證照。不過自己是不是真的還有機會走回去數據分析那一行,就不得而知了...

而有鑑於「只會教書的老師只會越教越爛」的觀點,拿學位的過程也持續的在Follow新的課綱的內容調整,改版講義,還有大量閱讀科普的書籍,讓自己在物理教學上面能夠保有一定的水平,不會因為去讀了法學院就嚴重退化。結果最嚴重退化的變成是我的英文跟數學…

因為朋朋的關係,偶然接觸到了數位行銷的領域,後來開啟了一系列的網頁製作、行銷的研究、各類素材的製造與學習、剪影片等等,把這些事情想辦法穿插在沒有上課的期間,或是上課的時候偷偷做自己的事情X)、補習班下班的期間。學成這樣,目前也倒是可以做出所有需要的素材、自在的寫出一個功能還算可以、配色也還行的個人網站。

一直都是保持著法律相關的學習40%,其他的工作或是學習60%這樣的時間安排。忙歸忙,但是其實日子是過得挺充實的,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安排。

論文撰寫的時程安排

碩一適應的一段期間以後,終於把自己的狀態跟方法調整到適合唸法學院的科目。碩一下的時候心意沒有變,依然決定相同的論文題目以及相同的指導老師(我就是為了他來政大的啊啊啊啊),歡歡喜喜地簽下論文指導。

之後碩二跟碩三一直都是處於在找論文內容和參考資料的狀態,碩三下以後終於找到最關鍵的論文參考資料,開始動筆一點一點的寫論文,碩四剛好壓線畢業。

跟理科的研究所不同的是,我在法科所期間,可以說完全沒有找指導教授討論過論文內容,唯一一次有特別確認跟修改的是,在我要交論文計畫書時,老師有額外的幫我增加了一些可以寫的內容,接下來再找老師的時候就是論文完稿的時候了。這是很明顯的跟理科研究所不同的地方,沒有每個禮拜的Meeting,也沒有進度報告,當然也不需要了解其他同一個指導老師底下的學生在做什麼研究,一切的進度仰賴自己的自律。

但這不代表老師不關心學生歐!其實老師們是很關心學生的,至少在臉書上面都可以找到老師XD,而且訊息也都回超快的。只是自己當時覺得這是第二個論文了,不能再仰賴指導老師的鞭策才會好好寫論文,所以在論文還沒有完稿以前,應該要盡量自己把問題解決。不然真的會有愧於我上一個研究所的訓練。

不過後來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我還是覺得應該要適度跟老師討論論文的架構跟論述的方向,不然等到全部寫完以後才發現有致命的問題,那就真的太遲了Orz

結語

整個法科所的學習,可以說幾乎都是圍繞在最一開始帶進來的論文無誤。一開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調整成真正適合學習法律的心態,其實現在回頭看起來,就是印證了論文指導老師在某一次導生宴中說的一句話:

「要放下理科人的自傲,才能夠學好法律。」

一開始進來的第一年我完全比照以前的學習經驗跟態度,其實就是一種仗著以前背景學習上來的自傲,因此才會跌的超級無敵慘。不過後來真打從心底開始放下以前的那些自傲,從最底層的地方開始一頁一頁的看書,慢慢往上學,現在雖然還是滿爛的,但至少有比之前好一點點了,論述也勉強能看一些。

雖然重新學習一個領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自從由底下被一路虐上來爬上來了以後,等同於重新持有一個新的觀點來詮釋這個世界,看到的風景是完全不同的,這是讓人很開心的一件事情,辛苦是真的值得的啦。